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15 20:48:30
"十一五"时期,全省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始终把污染减排作为调结构、惠民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采取严格的行政举措,努力克服结构性污染和环保历史欠账多的困难,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环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把环保工作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良好成效,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
一、环境污染防治成绩显著
"十一五"时期山西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狠抓了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工作。一是通过技术改造和推广清洁生产,淘汰了一批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二是对大气质量严重超标的地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新上建设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全省大中型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三是加大了对造纸、化工、制药等重点行业的监察频次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提高治理能力建设,对长期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实行限产或采取关停措施;四是严格行业准入,严格新(扩)建项目的审批,新(扩)建燃煤电厂、同步建设使用脱硫设施;五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
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十一五"时期,全省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减少,工业企业"三废"治理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28526万吨提高到2009年的3269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由2005年的69.50万吨减少到2009年的42.7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604.69万吨减少到2009年的141.57万吨,降幅达76.59%。全省焦化行业炭化室高度4.30米及以上机焦产量比重由"十五末"的36.90%提高到90.60%
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进展。"十一五"时期,全省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污染集中整治行动,关停取缔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所有排污企业。省政府将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列入全省环保工作重点,每年增加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编制了《汾河流域生态恢复环境污染防治方案》,2008年对汾河流域1437家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实施分类处置。其中对320家企业实施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71家企业予以关停淘汰,20家企业实施搬迁。污染治理已取得成效,2010年监测的101个断面中,全省地表水断面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26.80%,重度污染断面比例比2005年减少11.60个百分点;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比2005年增加22.10个百分点;汾河上游水质20年首次达到Ⅰ类水质标准,全省地下饮用水全部达标。国家海河和黄河中上游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的9个跨界断面水质全部达到考核标准。
淘汰落后产能收到实效。"十一五"时期,山西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削减污染负荷的有效措施。5年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16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397万吨、焦炭产能4761万吨、水泥产能2586万吨、电石产能142万吨。
与2005年相比,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2.0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3.93%、17.60%,全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山西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山西省"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的实施意见》,确定了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目标。完成了全省所有县区环境容量核定和省级生态功能区划,用总量控制和生态区划引导经济发展。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和区域环评,努力从决策源头防治建设项目与环境功能交叉错位。启动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汾河的生态环境功能得到初步恢复,太原西山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2010年,全省共建烟尘控制达标区125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992.40平方公里;空气污染综合指数较2005年下降62.05%,11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平均为347天,比上年增加0.9%;共建成自然保护区4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5.40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1.00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重为7.40%,比2005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山西认真实施国家"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等政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一步加强。五年来,完成营造林23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14.00%提高到2010年18.00%。
连续十多年开展的"三晋环保行"记者采访活动,扩大了环保声势,宣传了环保知识,推动各级政府履行环保职责。
三、环保投入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得到加强
"十一五"时期,山西不断加大了污染治理减排投入,各级财政用于环保治理资金累计达46.90亿元,其中省本级投入14.90亿元,是"十五"时期省本级(4.28亿元)投入的3.50倍,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累计752.40亿元,是"十五"时期全社会环保投入的3.25倍。环保投入的增加为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绩,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明显增强。2009年,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5.40%,比2005年提高5.08个百分点,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达到122.10升;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7.30%,比2005年提高19.01个百分点;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5512.50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100.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21平方米,比2005年提高2.21平方米;2010年全省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95.30万吨/日,与2005年相比,新增城镇污水处理厂11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16.16万吨/日。
另外,城市绿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太原市建成了汾河太原城区段蓄水美化工程,使其成为一项集防汛排污、水利绿化、环境保护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设施。
四、环境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山西环境法制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势头,环境立法、执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成绩显著。相继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9部环保法规,使环保执法开始走向正规化,环境执法力度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山西颁布实施了《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办法》,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全面达标;《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将区域流域企业限批、"三停"措施等纳入地方法规体系。2010年9月,省人大审议通过了《山西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为深化污染减排提供法律支撑。全省持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有效整合部门资源,对违法企业采取行政、经济等综合强制措施,对环境违法现象和违法者形成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约束机制。
五、环境保护事业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
"十一五"时期,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环境管理、科研、监测网络体系逐步完善。2009年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截止2009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共设置各类环保机构531个,全省环境保护机构实有10859人,比2006年增加873人。
"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用于环保能力建设的资金达13.9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2.80倍,增配监测仪器设备4949台(套),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119个县(市、区)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初步形成了环境预警和应急监测能力。2010年全省有113个市(县、区)开展了环境空气质量检测,其中83.20%的监测市(县、区)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建立了以对重点流域为中心的水质监测网、海河环境监测网,开展了水环境质量监测许可证制度。从2007年开始,我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招标、统一标准、统一运营、统一监管"的"五个统一"原则,投资6.90亿元,历时三年,在全省756家重点排污企业和省市两级平台建成了即监又控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废气监控点1023个、废水监控点586个、视频监控点170个、环保治理设施工况监控点1237个、分级警告和控制设备2071台,初步形成集监测、监视、监控"三位一体"全方位实时监管体系。通过监测网和监控系统获得大量环境数据,为全省环境管理、监督及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广大公众及时了解环境质量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料。
"十一五"以来,山西环境保护事业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在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增加;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实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加快城乡生态化,着眼于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和健康山西,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重道远。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