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15 20:29:16
2010年8月23日,王秉刚体验混合动力系统的新型公交车。新华社发
寻找低碳人物④
“三根线,您就让我拉三根线就行了。”操着一口福建腔,年逾七旬的王秉刚对着手机耐心地说道。他想在小区的停车位为即将试用的纯电动汽车安装一个充电箱,两个月里的多次申请都未获批准。
几个月前,德国宝马公司邀请王秉刚试用新研发成功的Mini Cooper纯电动汽车,试用期两个月。对于长久以来被纯电动汽车技术瓶颈困扰的王秉刚来说,这次试用可谓一场及时雨。小区也因此多了一位成天捣鼓着给汽车充电的“怪老头”。
王秉刚1938年出生,17岁进入清华大学汽车专业,一辈子都在和汽车打交道。1999年他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任上退休的时候,世界各国正在为油价的暴涨一片哀嚎,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号角也适时响起。精力旺盛的王秉刚在众多高薪工作中选择了在别人看来冷僻的一个: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组长,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的领军专家。
经过了安装充电器的波折,他体验到纯电动汽车推广的艰难。而德国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即可安全行驶100多公里的可靠性能,让他坚定了力推纯电动汽车的决心。
“我很想推一把。”王秉刚眼中充满自信,“但如果再出个事故,我们就必须走回头路了。”王秉刚所说的事故,就是近3个月前的杭州电动出租车自燃事故———
南都记者 陈佳 发自北京
电动车自燃事件是把双刃剑
“这次事故,坏处是大众对电动车信心受影响,好处就是大家会更加关心技术的精细。”王秉刚对南都记者说。
4月11日下午,杭州出租车司机张学军开着一辆众泰生产的电动汽车载客时突发自燃,所幸司机和乘客反应及时,并无人员伤亡。不过据现场目击者称,当时火势非常大,几分钟时间就烧得只剩一个空壳了。
一时间,高投入的国产电池安全性受到广泛质疑。不少人认为,电池目前的成本高,技术的可靠性依然存疑,以电动车为主的发展路线切不可盲目上马。
年近七旬的新能源汽车专家王秉刚也立刻受到了媒体的围攻。一向对媒体有问必答的他,此时却陷入为难。
“我说我没有到现场,不好说话。人家企业为电池生产投了这么多钱,也不容易。你如果一句话就怪罪企业,这样是干什么呢?”
不过,王秉刚深知,如果电池技术过不了关,老百姓怎会放心地买电动车呢?他仔细询问了去事故现场察看的专家,现场的电池残体已经完全烧毁,难以辨认具体的故障环节。他又研究了官方公布的事故调查报告———“电池成组后不能完全满足车辆使用环境的需求,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电池漏液、绝缘受损以及局部短路。”王秉刚认为,这样的表述显然太过抽象。
思前想后,王秉刚决定邀请自己的好友、武汉大学的电池专家艾新平向公众解释电动汽车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他亲自设计了11个问题,又亲自记录撰文,在自己的博客上一连发表5篇“对话体”博客,俨然一位求根问底的专业记者。
艾新平认为,电池燃烧的原因大多是内部短路,造成电解液外溢。至于为什么会短路,则可能是设计、制造过程的缺陷,也可能是在使用过程维护和充电过程受损。“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更加细致的问题,比如,电池的软包装是否适应环境,如何防止软包装过热,我们可以研究怎么解决它,”王秉刚说。
根据国外相关统计,手机锂电池的事故概率约为十万分之一。汽车的锂电池组由上千块锂电池单体构成,故障的概率大大增加。“我们可能连十万分之一都到不了,需要提高我们电池的制作工艺。”
王秉刚笃信,电动车是最符合中国国情、最低碳的方案。
“我们是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同时又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一个老汽车人,王秉刚看准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从根本上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是汽车业唯一的出路。
“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国家应把发展纯电动汽车放在战略重点来考虑,但也要看到影响纯电动汽车普及竞争的两大瓶颈,性能价格与充电基础设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过程来逐步解决。”
这份信心和忧心,与他几十年的从业经历密不可分。
他的人生从60岁重新开始
在王秉刚从清华大学汽车专业毕业的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汽车可靠性验证技术极端落后。
“当时去工厂接新车,需要带上工具随停随修,有的车从厂里跑到火车站都跑不到。”
王秉刚还记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曾发生我国自产的军用汽车在前线抛锚,受到伏击的事情,中央领导就此事作出批示,要求彻底整改国产汽车质量。
那时的王秉刚还在第一汽车制造厂研究整车试验,接手汽车可靠性试验攻关,可谓临危受命。“当时的国产汽车坐起来非常颠,为什么外国汽车那么舒适?我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一套汽车质量评价和考核的标准。”
和那个年代各行各业筚路蓝缕的建设者一样,王秉刚和他的团队在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硬是一寸一寸地码着穿孔式计算机的条子,翻着仅有的几本外国杂志,研究解决第一代解放牌汽车的系统性能和可靠性问题,甚至还完成了高原高寒沙漠地区的适应性试验。
他跑遍全国,率领课题组对全国各地典型道路进行调研和实际测量,获得大量路面不平度功率谱密度资料,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汽车试验场———海南汽车试验场的设计与建设。该试验场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1987年全面投入使用以来,已有欧、美、日等7个国家的汽车厂家来场试验。王秉刚更是凭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凭借多年扎实而又成果丰硕的技术工作,1991年起,他执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领导建设了汽车模拟碰撞试验装置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
1999年,年满60岁的王秉刚正式退休。然而,本该含饴弄孙的他却赶上了世界汽车业的一次重大变革。
当年3月,国际油价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首次暴涨。之后,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以至于今天人们描述油价涨幅的时候常常用到“自1999年以来”这样的字眼。与世界各国政府一样,中国政府认识到了为汽车寻找替代能源的紧迫性。
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主持下,国务院13个部委联合成立了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王秉刚受邀再度出山,担任了全国清洁汽车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组长、清洁汽车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总体组组长、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项目咨询专家组组长等职务。
清洁汽车行动主要包括降低燃油汽车排放、推广液化天然气(L P G)与压缩天然气(CN G )汽车等。国家还将12个城市确定为“清洁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城市”———清洁能源汽车产业曙光显露。
此前,中国的汽车尾气排放毫无标准,国产汽车仍采用最原始的依靠伯努利效应的化油器。一发动,排气管冒出阵阵黑烟,上下班高峰时候,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焦油味。
在王秉刚和专家组努力下,1999年当年国家就提高了传统汽车排放标准。次年,含铅汽油停止使用,我国汽车告别了化油器时代,弥漫在各个城市的滚滚黑尘也逐渐远去。这一持续努力使得中国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已经达到国际水准:去年,等效于欧洲2005年启用的四号标准的“国Ⅳ”标准开始启用,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和珠三角地区实施。通过推广电喷和催化剂技术,汽车燃料燃烧得更加完全及时,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得到控制;汽车的油耗下降,热效率提高,大大提高了汽车尾气的减排量。
“得意”之举与“折戟”之痛
今年4月11日,杭州一台运营不到三个月的纯电动出租车发生自燃。一时间,国产电动车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但在王秉刚看来,质疑和争论是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必然,早在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他已经经历过。“我们之前推广压缩天然气,困难比这个还要大,坚持下去,结果是好的。”王秉刚说。
压缩天然气汽车,简称CN G汽车,是将天然气储存在气瓶内作为燃料的汽车技术。这项技术的推广,其实也是王秉刚在担任专家组组长时的一个重大突破,至今还让他感到自豪。
1999年,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和地区被国家确认为清洁汽车试点示范城市(地区),重点开展燃气汽车推广工作。与现在纯电动汽车在技术和充电基站方面遇到的阻力类似,CN G汽车改造费用高,加气站占地面积大,花费是LPG汽车(燃料为液化石油气)加气站的三倍,在初期推广十分缓慢。
“推广最终还是靠国家引导,用示范城市一步步做,才得以解决。完全依靠企业自己是没法解决的。”王秉刚说。
就在天然气压缩技术取得突破,CN G汽车在全国逐步推广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在甘肃某CN G汽车试点城市,一辆试验出租车发生爆炸,震惊全国。
据王秉刚的回忆这辆压缩天然气出租车,也是从加气站加完气出来,发生了气瓶爆炸。“过程真有点像这次杭州的电池燃烧事故。”
调查发现,压缩天然气罐存在漏气现象。这辆车使用的是从国外引进技术生产的全塑气瓶,这种气瓶气密性差。以后全塑气瓶被禁止使用,天然气罐必须使用金属内胆。“针对示范城市中得到的经验与教训,我们组织产学研结合的力量进行攻关,终于得到成熟的技术。”
从起初的5000台CN G汽车到如今的百万辆,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天然气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CN G汽车终于摆脱政府补贴,完全进入了市场运营。王秉刚现在还时常奔波于各种论坛,向官员、企业、媒体解释CN G汽车应用的广泛前景,他希望能扩展市场需求,打通CN G汽车生产的整条产业链。
“所以你明白,我为什么坚信电动车发展是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一定也都能解决,”王秉刚微笑着说。
为清洁能源汽车奋斗的十年中,有光明也有阴暗。与CN G汽车同时推广的LPG汽车,就成了王秉刚刻骨铭心的失败案例。
LPG汽车,燃料为液化石油气,主要组分是丙烷和少量的丁烷,燃气在压力下以液态储存在储罐容器中,是世界上使用最早的清洁替代能源。与CN G汽车不同的是,LPG汽车加气站成本少,改装容易,起先发展势头迅猛,全国的LPG出租车一度达20多万辆。
作为推广示范城市的广州,2003年起即在公交及出租行业推广LPG。然而近年来,LPG汽车由于尾气污染及成本攀升,成为清洁能源汽车的“鸡肋”———深圳等地现已经停用。
面对LPG汽车应用大量缩水的局面,王秉刚在博客中做了反思。他认为,LPG汽车在我国市场价格与汽油价格差价小,使用LPG的出租车由燃料费上获得的利益小,且不如加油方便,降低了使用者的积极性,终使大部分地区放弃了LPG汽车的运行。
“电动汽车要进入市场,以上的经验十分值得借鉴。所以千万莫要将电动汽车设计得太贵了。”王秉刚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现场提出第4E,德国专家叫“牛”
凭借多项新能源汽车推广开发的经验教训,2009年起,王秉刚奉命将工作重心转到推广电动汽车上来。
在电动汽车领域,存在着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两种发展路径的竞争。顾名思义,混合动力车是指将油料和电能的混合作为动力,电动马达只作为发动机的辅助动力驱动的汽车。
电动汽车的两种发展路径究竟该如何选择?争议已在国际上存在了20多年。前景虽广,但纯电动车的商业化面临着电池安全性和充电站建设两大难题的阻碍。日本以混合动力车为主的发展路径近年来取得巨大成功。受其影响,欧美厂家也开始改变之前以发展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技术路线。
2009年3月,国家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首次针对电动车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2011年形成50万辆产能的近期目标。当年下半年,电动车被列为国家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电动汽车的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去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执行,确定每辆混合动力车补贴3000元,电动车最高补贴6万元。国家把电动车作为主攻方向的意图进一步凸显。
战略方向确定了,具体的发展路径应该如何选择?电动汽车技术应用和市场推广的瓶颈如何突破?一系列问题又摆在了王秉刚和专家组面前。
推广电动汽车,必须首先提出适应市场推广和技术应用的标准,解答“什么样的电动汽车是有前景的”这一关键问题。
身为中德可再生交通能源合作项目中方协调人,王秉刚发现德国在开展有关交通能源问题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许多更加科学的方法。在一次会谈中,德国人提出,新能源汽车的评价准则必须包括“3E”,即是否能解决能源问题(Energy),环保(Evironm ent)以及经济性(Econom y)。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王秉刚作了补充发言。他说,新能源技术还必须考虑第四个E,即便捷性(Easy),例如燃料加注是否便捷到位等问题。德国专家赞道:“王先生你的第4个E真正来自于实践,非常重要。”
在此后的国际会议中,王秉刚提出的“4E”要素评价方法被各方纷纷接纳采用。此外,中国对新能源汽车推广采取先示范后推广、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也给了德国专家极大的启发。王秉刚介绍,目前德国已效仿我国,尝试开展“八市新能源汽车示范区”。
“王老师的博客必须认真看”
在杭州电动汽车自燃事故之前,王秉刚曾建议国家集中投资电池研发,解决目前的电池技术瓶颈。在这篇点击率高达5000的《呼吁建立国家电池研究中心》一文中,他写道,“像现在这样,把注意力都放在急功近利的事情上,不出十年,我们免不了重蹈技术被动的覆辙。”
2009年,王秉刚接受媒体采访的文章引起了相关网媒的兴趣,年逾古稀的老人从此有了自己的独家博客。“以前我一直看徐静蕾的博客,没想到自己会去开。现在我想说什么可以直接和大家交流了,不只是通过媒体。”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组组长欧阳明高对他的学生和部下布置了硬性作业———“王老师的博客必须认真看”。
王秉刚博客的关注者包括电动汽车研究人员和各部委的政府官员。每次写完博客,他都会发邮件通知自己从事电动汽车行业的好友。博客内容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难题、国外的最新发展,到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内容无所不包。
比亚迪等电动汽车厂家在技术上的突破,有人认为中国能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王秉刚在博客上客观分析,认为传统汽车技术与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两部分,中国虽然都已有相当基础,但并不具备优势。“如果用简单的思维来考虑,现在比赛开始,中国还是要跟着技术先进的国家后面跑,尽量努力保持距离和争取缩小差距。”
现在,王秉刚的博客已经成为政府官员和业界人士了解新能源汽车敏感问题的重要媒介。截至发稿时,他已发布34篇博文,人气超过7万。
“因为有一定影响力,我一般说话很谨慎,但我还是会说自己的看法,如果说的都和政府一样,那我的博客也没必要存在了。”王秉刚说。
退休后,“沟通”成为王秉刚工作的新主题。
王秉刚认为他的新角色“多了社会学层面的含义”:既要向公众说明政府的意图,也要通过政府的影响推动工作,作为技术专家,要将自己的看法告诉政府;同时,还要倾听企业的声音,协调高校的研究工作,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并要和媒体做朋友。
在朋友眼中,王秉刚是个工作十分稳健的人。他评价自己是“机械唯物论者”,“行就是行,要做一件事道理必须说清楚,就事论事”。然而,退休后的新工作,却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弱项:缺乏社会方面的东西“死板,较真,总是说这样不行”。
电动车示范试点已拓展到25个城市,又有6个新能源补贴的城市。如此大规模的上马,起初王秉刚觉得走得太快。
他坚持认为,电动汽车技术上不过关,盲目推高风险极大。在目前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王秉刚认为汽车下端的市场没有形成,而电池前段的材料依然依赖进口,使电池成本居高不降。他担心电池投资过大造成局面不平衡,产业链无法长久维持。“现在我反思,这有对的一面,也有不对的一面。”
“中国文化特殊。没有一定的声势,引不起上层和各界的重视,缺乏资金支持,下面的人也无法操作。”王秉刚坦言,自己认定电动车发展是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事,“这样的话很多人就会觉得,那就慢慢走吧。”
“在中国做事,太机械不行,社会学要懂一点。”他总结道,“归根结底,搞新能源汽车,这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就不行。”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